丽蛸

Callistoctopus arakawai   Taki
   

  27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特征 胴部椭圆形,皮肤比较粗糙,具很多小颗粒。体表背面遍布近白色的花斑,一直散布到各腕顶端:胴部背面的花斑略呈粗条形,约呈7行排列,其后有3、4个椭圆形的花斑;腕部背面的花斑略呈椭圆形,呈2行排列,向顶端延伸而渐小。短腕型,稍长,腕长约为胴长的5、6倍,第1对腕较长,腕式为1>2>3>4或1>2>4>3,腕吸盘2行。我们所描述的标本,右侧第1腕特短,长度仅为左侧第1腕长度的十分之一,腕径也特细,发育不甚正常,可能系再生腕。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,较左侧对应腕短,端器锥形,约为全腕长度的十五分之一;阴茎部略呈指头形,膨胀部略呈拳形,稍短于阴茎部的长度。漏斗器W型。鳃片数约9-12个。中央齿具5-7个齿尖,第1侧齿甚小,齿尖居中,第2侧齿基部边缘较平,齿尖偏向一侧,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。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20毫米。
标本测量 ♀
头长:25毫米,头宽:30毫米。
胴背长:70毫米,胴腹长:68毫米,胴宽:35毫米。
腕长:第1对腕350毫米,第2对腕265亳米,第3对腕245毫米,第4对腕220毫米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特性 除腹面表皮外,丽蛸的背面表皮内具磷光细胞层,位于色素细胞层之下,磷光细胞呈长椭圆形,长径26-33微米,短径9-10微米。当动物受到刺激时,通过其胴部和腕部背面的白斑,迸发出绚丽的磷光;生活时,花斑呈棕红色,其他部位的皮肤呈褐黑色,酒精固定的标本,花斑呈浅棕色,仍极明显。昼伏夜出,在珊瑚礁上爬行,或在珊瑚礁间的水窝中游行。自食习性很明显,日本在水族馆中饲养的雄性个体,二个月后因自食开始,而被杀死保存;该个体除右侧第1腕及茎化腕外,其余腕的顶部均被自食,左侧第2腕仅残留基部。

国外分布

地理分布 西沙群岛,九州岛海域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迄今为止,世界上只采获4个丽蛸标本:一雄三雌。日本保存二个标本,一雄一雌;中国也保存二个标本,二个均为雌性,分别于1975年6月和1980年4月采自西沙群岛东岛的珊瑚礁内。丽蛸不仅甚为罕见,而且具有特异的能迸发磷光的结构和功能,为头足类中的珍稀种类。